云 梦 移 民
摘自《云梦规划》,作者:文化局,更新2008.4.14
在云梦城乡,随便问一个云梦人的祖籍是哪里,回答必定是麻城,或江西,或是其他什么地方;祖籍是云梦本土的极难碰到。可以这样说,现在的云梦人,基本上都是明清移民的后裔。既然如此,明清云梦移民问题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值得探讨。而要探讨这个问题,云梦在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十分缺乏,为此,笔者调查采访了500余人,共计70多个姓氏,每个乡镇都有,被调查采访者的年龄均在五旬以上。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其他地方的文献资料,撰成此文。
一、移民和土著后裔的比例
据调查,云梦现有人口中,移民和明以前云梦土著后裔几乎不成比例,移民后裔占99%以上,而土著姓氏及其后裔极少。就笔者所知,土著的有义堂镇黄岗村和下辛店镇黄家门村的黄姓,他们是汉孝子黄香的后代,黄香是云梦先贤;伍洛镇的靳姓,宋朝时,伍洛镇东北有个村叫靳家咀,曾出了一个人物叫靳悟元,他训练乡勇抗贼,贼患平息后,用剩余的钱修了一座寺,叫武乐寺(后演变为今天的伍洛寺),靳家咀村也不复存在,但伍洛现在还有靳姓后代;吴铺镇张马村和伍洛镇大杨村的辛姓,大张村的廖姓也是土著后裔。可能还有,笔者没有了解到。
二、明清云梦移民来源
明清时期移入云梦的人口来源很广,有外省的和本省邻县的。外省有江西、江苏、安徽、福建、河南、山东等,而以江西最多。江西移民,不仅云梦多,而且遍及湘鄂,所以历来有“江西填湖广”之说。清修《云梦县志略》载,明代云梦名人李灿,“祖籍江西吉水”;彭和斋,“祖籍江西,前明洪武初,先世迁居湖北云梦。”今城关左姓,祖籍江西丰城县;下辛店戴姓,祖籍江西吉安。从江西迁来的甚多,不胜枚举。迁自其他省份的,如《云梦县志略》所载,明代戴华,“原籍江南”;钱廷贤,“苏之吴县人”;清彭大寿,“祖籍河南”。今胡金店朱、汪、胡三姓,祖籍安徽;城关吴姓,祖籍福建;王姓,祖籍山东;等等。
本省邻县的有麻城、孝感、安陆、应城等,而以麻城最多。光绪《德安府志•风俗》引明修府志:“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徙黄麻人实德安。”云梦境内从麻城迁来的移民后裔占全县人口的大多数,如吴铺镇董姓,义堂镇张姓,伍洛镇万姓,道桥镇彭姓,曾店镇陶姓等。隔蒲镇有个地方叫“麻远塘”,系这一带移民后裔为了不忘原籍麻城的远祖,故把地名取为这个“麻远塘”的名字。过去云梦大多数家庭的中堂上都写有“麻城土主”四个字,凡是写有这四个字的,其祖籍必是麻城。从其他邻县迁来的如:城关刘人和刘姓是从孝感杨店迁来的,胡金店原丁姓银楼是从孝昌吴店迁来的,余姓杂货瓷器是从安陆洑水迁来的等等,不一一列举。
移居云梦的人口中还有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回族迁移来云梦是清道光年间,从河南南阳地区迁来。最初定居云梦的是一家马姓,后来又迁来了几家马姓、王姓、沙姓、买姓。据统计,仅城关地区的回民已达30多户,人口一百多。
三、明清移民迁入云梦的原因
明初以来,移民迁入云梦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战乱造成严重的人口损耗,需要移民补员
从南宋到元朝末年,德安、云梦、应山这一带战争频仍,造成人口大量损耗,形成了地广人稀的局面。从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到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德安、云梦、应山一带发生过多次战争,其中大规模战争有三次。第一次是金将完颜匡领兵南下,攻陷安陆、云梦,烧杀抢夺;第二次是元将阿术沿汉水而下,攻城烧杀,掳掠人口;第三次是红巾军起义,在应山、云梦、安陆一带与元军作战,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一直延续到明洪武元年,达17年之久。由于战争多而且长,县民伤亡很大,被掳走的也很多,逃往他地的数量更大,造成荒无人烟的状况。光绪《德安府志•卷三》引明修府志:“元季之乱,民匿山寨仅数十家……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惟城东有老户湾屋数楹,而无其人;乌兔山之阴,穴土以处者几人,而无其庐舍。”《应山县志•序》云:“昔经元末之战,此盖战场也。戎马蹂踏,化为兵火之墟,而无复畛畦之迹。”明朝建立后,为了补员垦荒,从洪武二年开始,官府即向这里大量招徕移民,因而移民成批迁入,耕种土地,繁衍生息。
当时官府对移民这件事抓得很紧,寒冬腊月还在迁移,以至过年时有的移民还在路上,或刚到此地还来不及盖房子,就在树林里过年,所以现在有的姓氏吃年饭时,为了缅怀先祖,便要举行到树林里接祖先进屋吃年饭的仪式。
据传,移民初来时,这里荒无人烟,就圈地围垦,多圈多得。开始时用犁一犁一犁地耕,觉得慢了;改为用犁耕圈,圈内的就是自己的;又嫌慢了,就割草扎把子围地。
(二)为了逃避原居地战乱而迁来云梦
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江西一带连年争战,搞得民无宁日。民众不得已,离开本土,来到湖广。有一张姓族谱载:“元至正末年,朱太祖与陈友谅构兵鄱阳湖,民无安居之所,故徙楚。”还有一族谱记载:“迨元季与明初,遭兵燹,强虏每扰于洪都(今南昌),遂播迁乎。”秀才湾安姓族谱载,该姓祖居江西饶州府,因朱元璋兵下饶州,搞得人们不得安生,不得已才千里迢迢迁移到此。这也是江西移民的重要原因。
(三)因逃避水旱灾荒流徙于云梦
自然灾害是历史上造成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又一个根源。历代以来,每遇洪灾、旱灾、虫灾等,人们就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避灾就有,逃往他处。灾荒过后,有的返回故土,有的就落籍于外地。如著名孝子董永就是从山东博兴逃荒到孝感,并在孝感落了籍。明清时期,地处江汉平原东北部的云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大批灾民就流落到此安家落户,例如倒店的陈姓、曾店的徐姓、胡金店的龚姓等很多姓氏的先祖就是这样迁来云梦的。
(四)因朝廷奖赏军功,封赐土地而移居于此
古代成例,朝廷往往用土地奖赏有功之人,明代也是这样。朱元璋经过长期战争后建立了明王朝,改元洪武,第二年将湖北省武昌卫下辖的云梦以西八百亩农田,分赐给八个立有军功的人员,作为退伍俸禄。其中有一位叫胡成,麻城人,奉诏移居于此,结草为庐,取名胡家稻场,后来人丁兴旺,盖茅棚多所,改称为胡家棚。其后金姓和刘、余、陈、彭、罗、周诸姓陆续迁入,相聚杂居形成集市,到清顺治二年改名为胡金店。
(五)因商贸迁移来此
因行商贸易而迁移,也是人口流动迁移的一大原因。行商贸易经常在外,如果在某个地方经营的时间长了或其他种种原因,于是就在那个地方落了籍。因商贸来云梦落籍定居的很多,最突出的例子要算江西樟树药帮和安徽泾县帮。
樟树药帮,简称“樟帮”,云梦人又称它为“西帮”,即江西药帮。他们来自中药之都——江西樟树镇(今樟树市)及其附近的清江、高安等地。明末清初,由于战争原因,那里的药商大量外出经营中药材,“一个包袱一把伞,远离家乡吃药饭”,自清初至20世纪40年代,云梦全县中药店有50多家,其中樟帮就有30多家。城关镇有10家,如曹茂盛、谢德昌、席顺和、尚春生、刘兴顺等;隔蒲潭有6家;义堂有4家;胡金店有3家;道桥镇有5家;护镇有2家。迁移云梦最早的一家是曹茂盛,乾隆56年(公元1791年)来云梦,至今已是200多年历史。樟帮迁云梦后,在这里成家创业,人丁兴盛,现在云梦医疗卫生战线很多中坚骨干,都是樟帮的后代传人。
“泾县帮”是安徽泾县的经商者。他们大约在清嘉庆年间在汉口行商,后来又在汉口开厂办店,来汉聚居的人多了,就结成了泾县商帮,简称“泾县帮”。有一批泾县帮人沿府河北上到德安府城和云梦县的胡金店,从事商业活动。落脚胡金店的从开始几户发展到30多户,他们集中在一条街上经商,这条街便叫“泾县街”。此街于清嘉庆末年开始兴建,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最后落籍于此的有朱、汪、胡三姓。
除樟树药帮和泾县商帮落籍云梦的以外,还有很多外省外县行商云梦并在云梦落籍的,如城关原广兴和吴姓杂货店来自闽西龙岩,隔蒲潘恒大商号来自江苏江宁县,城关刘人和中药店是清嘉庆时从孝感杨店迁来,胡金店余姓杂货瓷器店是明初从安陆洑水迁来,丁姓银楼来自孝昌吴店等等。
(六)其他原因迁居云梦者
迁居云梦的移民除上述原因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原由:有因在本地为官而落籍者,有在本地帮工、为匠、航运、渔猎而定居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云梦计姓,系计道公后裔。计道公,苏州人,明洪武进士,以德安同知署云梦县,在战争中阵亡,葬云梦城东门内。他的后代居于云梦,伍洛计家湖计姓即其一支。还有明永乐进士,任云梦知县的李暹的后代。李暹,江西人,卒于云梦知县任上,遂葬于此。他的子孙便世居城西蒿子港。胡金店刘姓,其始祖刘炳公系明初从汉川刘家垸迁来设帐教书,因而落籍云梦。
四、明清移民迁入云梦的途径和方式
(一)直接从原籍迁来。如直接从外省江西、江苏、安徽、福建、浙江、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迁来,从外县麻城、孝感、安陆迁来,上文已叙过,这里从略。
(二)先从原籍迁往外地,再由外地迁入云梦。如隔蒲、护镇的褚姓,先从江西迁河南开封,再由开封迁入云梦;吴铺镇江家巷的江姓,先从江西吉安迁河南兰考,再由兰考迁入云梦;伍洛镇旗杆村、黎明村、城关邱聂村的聂姓系先由江西抚州府迁麻城,再由麻城迁入云梦;城关肖李村的李姓,先从江西迁麻城,再迁安陆青龙潭,然后迁入云梦;城南金莲陂彭姓,先从河南迁江西,再迁孝感,后迁云梦金莲陂;伍洛镇鲍家棚鲍姓,先从江西迁麻城,再迁孝感,然后迁入云梦。
(三)迁入云梦的方式。明清移民迁入云梦的方式,一是单门独户迁入,这样的占多数;二是一个家族一起迁入,迁来后分居本县不同地方,如伍洛旗杆村聂姓和城关邱聂村聂姓及护镇聂姓系三位亲兄弟一起从麻城迁来,而后分居这三个地方;三是一个亲族迁来后分居不同县份,如吴铺杨家坝杨姓,系兄弟四人一起从江西迁来,老大居云梦,其余居应城、应山和汉川,四人分居四县;四是几个亲戚一起迁来,如曲湖许姓和秀才村安姓及江家咀江姓系三姨夫一起从江西饶州迁应城,又从应城迁来云梦曲湖定居,故这三姓有一句口语流传下来:“江、安、许,三姨夫”。这三家亲戚迁来后,每年过年还互相轮流着请吃年饭。
五、云梦原有土著人口变动情况
明代以前的原云梦土著的后裔现在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战乱和灾荒。战乱和灾荒一方面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另外又造成人口大量外流。
前文说过,从南宋到明初,德安、云梦一带战争频仍,而时间又长,造成人口大量损耗,有的死伤,有的逃亡,最后所剩无几。明嘉靖《黄陂县志》云:“元末遭兵,逃亡殆尽”。清同治《黄陂县志》又云:“元末流贼之扰至明初,而土著者多迁四川”。四川《南溪县志》亦云:“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正因为如此,所以明修德安府志说:“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明初,官府大力移民入境,到洪武末年全县也只有四千人,至明末,全县约有三万多人。明末战乱,人口散失大半。清朝前中期人口递增较快,到咸丰同治年间,战争绵延14年,县境人口又散亡大半。据清修《云梦县志略》载,明清云梦死于战乱的有名有姓者就达953人, 其中妇女233人。
云梦半是丘陵半是低洼湖区,易遭受自然灾害。文献记载,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到清末的460多年间,受较大水旱灾的年份就将近200年。如景泰元年大旱,“饥民多流亡”;成化五年至八年,连年大旱,“民多流徙”;万历年间屡遭水灾,“人口移徙,土地荒芜”;清道光二十九年,大水灾,“县境平原行舟,南乡屋宇漂没,民众流移他乡”。
由于多次战乱和频繁的灾荒,云梦人口不断增减变迁,致使原本籍土著人口随之不断散失,递减。
(二)跟随明玉珍至蜀中。明玉珍,随州人,元末起义,曾率军与元兵战于江汉平原,后活动于川峡间,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在重庆建立了大夏政权。在此过程中,有不少随州、德安、云梦同乡同土子弟跟随他至蜀中。除了当初随征者外,还有不少德安、云梦、孝感、麻城等地湖北人迁往明玉珍统治区以求荫庇。四川《资中县志》云:“当元之季,伪夏明玉珍据蜀,尽有川东之地,蜀号长安。玉珍为楚北随州人,其乡里多归之……考其原籍,通曰湖广,麻城孝感人为尤多”。四川《南溪县志》云:“明氏隶籍随州,随州距孝感不远,彼从龙之彦,人众势强,土民或他兵皆冒籍求荫以自庇乎”。可见元末时,云梦、德安、孝感一带有很多人跟随明玉珍到了四川,或后来迁往四川定居。
(三)明代云梦原土著人口的减少与大量外地人口的迁入有关。按明朝的人口管理法规定,一个地方的赋税徭役都由土著在籍人口承担,而外来流徙人口不准附籍,不在籍就不承担赋税徭役。这就形成外来客户“食地力而不输租赋,旷丁力而不应差徭”;土著百姓“丁口单寡,土地污莱,则至于鬻妻子、死桎梏而不能免也”。土著百姓成为外来落居客户的剥削对象,以至于失去产业,或沦为佃户,促成土著向外逃亡,“弃故乡而不听招回,往他郡而不从约束”。官府为了完成征收任务,就将原属逃走者的赋税徭役负担转嫁到未逃亡的土著头上,致使他们负担加重,因而土著者逃亡愈多,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土著就越来越少,以至寥寥无几。
云梦明代以前本籍人口的减少可能还有其他种种原因,如出外经商、做工、谋业因而在外地落籍等等。
历史真是不可思议,云梦明以前本籍土著人口由于种种原因迁移、减少,最后所剩无几;而外来移民却在这里扎下了根,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明初云梦县只有四千人,到明末超过三万人,至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发展到三十五万三千人,现在已达到五十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