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万氏起源  >> 转帖刘明西——孝感乡古地名录(之二)
07日

转帖刘明西——孝感乡古地名录(之二)

编辑:孝感万氏 时间:2022年10月07日 围观者: 3,489 人

孝感乡洗脚河“九里十三湾”古地名录

编者按:阅刘明西《孝感乡洗脚河“九里十三湾”古地名录》,觉得能给那些其先辈经麻城迁移各地、现苦苦寻根溯源而不得的人们一丝心灵慰藉,特此转帖。至于其中各古地名的说法是否真实准确,各人自己理解。如云梦《萬氏宗谱》载始迁祖贵二公洪武二年(1369年)由仙居乡永宁村新籍迁云梦东乡伍洛寺,而文中说是孝感乡永宁村,成化八年(1472年)后属仙居乡。另外要提醒的是,现在麻城的六大支万氏都是明朝时期及其后迁移麻城的。由于篇幅较长,特作四部分转帖

正文:

麻城市孝感乡为明初古四乡之一。据史料考证,孝感乡为43里,里下分都,都下设图,图下又置区、甲、牌。至于里、都、图、区、甲、牌,无论是行政单位,还是聚居地点,都会有个名称。以上名称应该均为古地名。由于年代久远,史籍难稽,孝感乡具体的古地名数量,无从考证。今选择孝感乡的一条河流为截面,这条河古称洗脚河,她有“九里十三湾”,是移民的始发地,汇聚如下的古地名,是从诸姓氏族谱、口述资料、碑刻以及现存史料、档案中摘录的,供寻根问祖者参考。

(续)

四、青山里

搬竹园练山湾:古地名,在今龟山镇东塆村张家山上。相传这里古时有张氏兄弟四人烧竹炭,分别是柴、炭、烟、灰,后“四公”奉旨入川,空留其名。

王家堡: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梅家钱垱附近,因“堡”在麻城方言中读“铺”,王家堡也念“王家铺”。相传王姓兄弟五人开铺在一起,故名。

高山寺:寺名,在今四望山顶,相传薛刚反唐四胜之地,又名四胜寺,今称高山寺。有碑记。

仰天窝、仰天坝:皆古地名,旧属孝感乡沈庄区。今属龟山镇东塆村。清代中期改属青山区。

金子山:山名,古地名,在今塔儿岗下。相传山的起伏像一块元宝,今貌犹存,故名。

芝麻洞口村、梧桐坝、大石坡、半坡、朝天塝、田家村、白鹤滩、谷堆山、万家湾、杨家湾村、长冲沟、汪家河、清泉林、龙头井、六道河,皆古地名,明初有名,都在今桃林河旁、沈家庄河对面。

樟木冲: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桃林河村石家冲冲里,樟树蔽日,故名。

锅底坝村:古地名,在今龟山镇东塆村仰天锅塆,旧属孝感乡青山里,其状如一口大锅,村民住在锅底的坝口,故名。

碾子沟:古地名。在今四望山上南边山冲里,至今还有许多废料和半成品。相传洪武初年,移民专署移至孝感乡都,大量的人聚集在这里,人们的生活就需要大量的碾子。移民运动结束,这里荒废,山沟里长满了竹笋,今又称“笋子沟”。

廿都洞口下熊山:古地名,在今四望山下洞口林场。2002年一个李姓老总改造林场,挖出几通残碑,但见“湖广行省蕲黄宣慰司麻城县孝感乡第二十都”,其余不详。

十稻场:古地名,亦称石稻场,在今桃林河至郭家河沿岸,相传两岸盛产稻米,光稻场平整如月,有十个,故名。

蚂蝗坝:古地名,在孝感乡。原系古迹,积水溉田,年久倾颓。明成化二十一年知县陈兴纠众重修。蚂蝗坝遗迹尚存,在今沈家庄河对面,引河水灌溉,石质拦水坝。这是陈知县来麻城第二年所做的一笔惠政。

玉面狸山:古山名,在今龟山镇东湾村东南五里。因山上盛产玉面狸,故名。此狸面白而尾似牛,又名牛尾狸。专上树,食白果,冬月极肥,下酒味佳,人多视为珍品。苏东坡路过麻城时,曾以诗咏之。

吊桥: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草鞋店村程家湾。相传古时有座城池设在此地,进出必走吊桥。吊桥的建造者是河对面马桑园的方姓居民,又名程氏方姓吊桥。

孝感乡二甲锦绣山黄坭湾: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桃林河村郭家凹背后。因与孝感乡隔河对岸。旧属孝感乡三里二甲。锦绣山上满是黄泥,又称黄泥塝。塝上有扒锄岭、雷公尖,故名。

五、八斗丘里

八斗丘:古地名,在今鼓楼甘家岗村,该村前面有三块都是八斗的水田,田边有丘,故名。明初属孝感乡43个里之一。

斑竹湾:古地名,今鼓楼办事处杜鹃社区竹林塆,古有湘竹,竹上有泪痕谓之斑竹,故名。现已溶入城市发展之中,居民以彭、王、李姓为主。

人和村:古地名,在今鼓楼王家岗村朱家湾。现因兴建麻城新一中,已搬迁。相传这里是朱姓居民的聚集地,有祠堂,匾额“玉福人和堂”,故名。

汪家老宅: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凉亭社区汪家院子。麻城二桥修通后,杜鹃大道穿村而过。

王家屯: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王家岗村。屯是明初军屯之所。1982年建砖厂时削平。

大贤庄: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王家岗村。相传是苟姓的庄园。解放初在此设立过公学,大集体时改为桑园场,后又改为豆腐场。2020年修建麻城新一中拆除,今废其名。

窟窿大田: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与阎家河镇交界处,甘家岗村偏北三里处,遗迹尚存。居民以周、甘、李姓居多。相传取土做砖瓦而形成的一个大窟窿,但不藏水,故名。

桐子塆: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王家岗村许家中学下。因山坡多桐树,故名。1968年勤工俭学时,学生砍光桐树,因居民多姓罗,故名桐子罗家湾。

麻栗坡:古地名,在今鼓楼甘家岗村太平湾偏南山岗上,岗多麻土,坡上有栗,宋代光黄古道穿身而过。有弘治年间进士唐书题“麻栗坡”。

里仁社:古地名,亦称仁里社,在今鼓楼王家岗村石家垱,与七里岗只一沟为邻。相传社人多为梅氏姻亲,臂左偕刻梅花印,亦为梅家军。崇祯十六年,该社军民跟随张献忠移民四川。清代典籍误刻为李人社。

早饭山:古地名,无考,其名见《龙池夜话》、《聚峰文集》等典籍。

铺家塆:古地名,在今鼓楼王家岗村王家岗塆,清初添置义渡区。因这里是通往东木的必经之路。路上有铺面,故名。

瓦罐潭上头园:古地名,在今鼓楼凉亭社区万家楼,此地为《龙池夜话》作者万祥的故居。有碑刻《万处士碑记》为证。

李家沟:古地名,在今鼓楼甘家岗村太平湾,两矮山凸起,李姓人居住山沟的坡地上,故名。

瓦泥塘:古地名,在今鼓楼凉亭社区袁家窑。相传唐朝修建柏子塔时,挖泥土做砖瓦,把村子附近挖成了一口塘,故名。

泡树脚:古地名,在今鼓楼王家岗村,清代属义渡区,王姓居住地。相传此地有一棵大泡树。树脚处可盖一座房子,故名。

夏禹岗: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高山咀村,今名夏家岗。相传夏禹治水曾驻扎此岗而得名,故名。

六、白田畈里

水井湾、井边湾、斩龙寺、大桐籽树湾、铜锣地、南坡村、戴家塔、麻杆大湾、高坎十八梯、陶家湾、草坪塘、大凹田村、水牛湾,皆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枫树村,古属孝感乡白田畈里。

芭蕉湾:古地名,有二处:一在今鼓楼办事处马箭厂村。相传此地是刘姓世居,因迁川人数太多,只剩八家,故名“八家湾”。久而久之,雅称芭蕉湾,故名。二在歧亭镇大胜山村。相传村里有双子楼,有温氏明末迁出。

婆婆桥:古地名,在雨阴河小河边,相传是张氏婆婆用卖油条的银两所修,故名。

八角大丘:宋代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枫树村,“八角大丘”原作“八哥大丘”。八哥湾由八哥复姓而得。清顺治时,李姓易为主体。

孝感乡三丫岭土地庙芭蕉冲:古地名,含义无考,名见刘氏碑刻。

孝感乡大石头村:古地名,地域、含义无考。相传是赵氏的世居。

许家社:古土地社庙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枫树村戴家塔。戴氏家族祀之,求雨问平安,至今犹为灵验。含义无考。

水井湾屋基: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枫树村,古井犹存。有廖、熊、梅、吴、李、尉等姓居住。

八哥塆:古地名,在今鼓楼枫树村,明初属孝感乡白田畈里,现称八角塆。相传唐代有姓八哥的家族在此居住,村名是南唐李后主赏赐的。明代人八哥通,祖籍就在这里。明末有大量八哥姓随李姓、巢姓居民入川。详见《李氏族谱》。

狗尾塘:古地名,在今鼓楼红石咀村。相传该塘是官家的鱼塘,委派一个叫芶委的人看管,因此人亲民,故名芶委塘,后讹为狗尾塘。

瓦屑垅:古地名,在今鼓楼高山咀村陈家庙。相传梅氏世居于此,万历后被梅氏姑爷户部员外陈楚产所购,兴建宝藏寺,殿供刘、关、张神像。

七、高坎堰里

高坎堰:古地名,在今鼓楼、南湖沿河一带,现船湖村张家河坎、谢家河坎、刘家河坎以及十里铺对面的草鞋店、徐家河、郭家河统称为高坎堰。这是移民史上仅次于孝感乡的一个地名,现详细讲解一下:                           

高坎堰是古孝感乡的一个里名。什么是里名?它是明朝行政区划的一个单位名称,是古代行政基层组织的一个部分。如百里设县(邑),县设四乡,乡下设里。麻城在明初设137里,一里大约合110户,里以户额为准,不以地城为限,所以里域变化、穿插、摇摆很大。“里”在万历之后,又演变为“区”,直到清代初期,“区”直接代替了“里”,“区”的户额原数远远浮于里额。“区”不同于现在的“区”,明清之际,“区”是麻城方言,读kui,发葵音。由于人口的发展,一个大一点的区就有上千户,小一点也在110户以上,略超明初的里额。清朝入关,有了编制户口牌甲之令。其法,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这时的里名只是作为地名保存下来,基本行政单位为乡、区(还发kuí音)、保、甲、牌,即乡下设区,区下设保,保下设甲牌,可见甲牌延续了明代的里甲,是地方的基层组织,这时的高坎堰作为里名已经消失,但作为约地(明代户部籍贴和清代门牌上,这一词都被写成“约弟”,实指乡下的小村庄。)还出现在户部籍贴及居户的门牌上。四川大部分家谱将这个古地名写成“高干堰”,还有的写成“高杆堰”或者“高埂堰”,这些写法都是讹误的。“高坎堰”在古籍和碑刻中,又以“高堦堰”而出现。民国时期麻邑的一些家谱、胤文中,则统用“高坎堰”三个字。形成这一结果,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的。如“堦”和“坎”两字,尽管声母、韵母不同,但在麻城方言中发音相似,“堦”发“阶”音,有台阶、阶梯之意;“坎”的古字是“埳”,它还排列在八卦之中,卦形“☵”,与水相邻,并代表水,而在老百姓的意象思维里,依河傍水自然形成的像台阶形状的地带,并与河连在一起,称之“河坎”。比较两者,再根据字的字义和特点,“高坎堰”尽管不是它的原始古名,但还比较贴近古意,所以“高杆堰”等一些不规范的写法,理应改写成“高坎堰”。有史料印证,麻城在明代初期传承元制,就有四乡。这四个乡叫太平、仙居、亭川、孝感,共计137里,每个里都有里名。据我多年的研究,这四个乡在成化八年之前的里数分别是:太平乡58里,仙居乡11里,亭川乡25里,孝感乡43里。孝感乡在户额上位居四乡老二,它处在麻城最肥沃的古狭乡地带,位于宋代古麻城(今阎河古城畈)县治的西南方向。境内有二条大河和一条光黄古道。孝感乡移民大都通过这条古道,往北外迁;走水路的经过歧亭,直到团风,麻城官府在这里为移民专设了便民粮仓,然后入江上川……它的具体里名,如火烧屋基里、竹流溪里、鹅掌大丘里、鸦鹊林里、牛角田里、马桑坪里、蒿枝坝里、沙子场里等等。在这43个里中,高坎堰里是古孝感乡最精华之地,盛产莲芡鱼米,土地多以泥土冲积扇平原为主,兼有山岗高地。它在古代横跨“南六区”(以古城畈为座标,与清代的“东八区”相对应,谓之“南六区”)与“中八区”(“中八区”指的是现今闵集、中驿一带,但不包括宋埠、歧亭,也不代表旧志上的“中土”或“中州”,它只是“中土”的四分之一)之间,靠近孝感乡的心脏部位,是古乡最丰腴的一部分。简单说一下它的地理、人文特征。

清代初期,撤里置区(kuí),里名只作为约地而存在。在古高坎堰里,置白田畈区、义渡区、曾户长区、俞家院区(以上区额仅是“南六区”的一部分),后又在白田畈(“中八区”之一今枫树村)区旁的两叉河流域置船夫区。清代中叶时,白田区包涵着船夫区,曾一度更名为“莲湖区”,区是以红莲湖命名的,莲湖旁有“东溪书院”,旧志上说“乡官熊经建置”;因书院在湖边,旧志上又说“白田皈产莲芡”。巨大的石碑屹立在那里,古地貌吸引了不少思乡的远方人。

高坎堰在明代初期设有义渡,成化八年之前地名稳定。这一年一场大水冲进了县城,并将高坎堰夷为深沟,往后河流再次改道,到弘治十三年,也就是并乡过后二十九年,这一带地名演变为高岸河。康熙时在高岸河置义渡,之后定型改置船夫区。高坎堰这一古地名,现演变为“高坎”、“高河坎”或“河坎”而存在于土著人的家谱、田亩册和老人的口碑之中。刘明西在《孝感乡古地名汇编》一书中介绍高坎堰:“孝感乡里名,后变为地名。这个古地名从明初一直沿用到弘治五年。亦简称高安河。明初土著姓氏有张、叶、郭、甘、刘,清初有陈氏等,今为曾、熊、李、邹等姓氏居住。鼓楼东南寺至夹沙州一带为古高坎堰里。高坎堰是古孝感乡的一个缩影,它是麻城熊、梅、刘、黄、杨、郭、甘、蓝、任、高等望族的发祥地,俗有“九里十三陈”,还有“九里二十三姓”之说,在这九里长的沿河河坎上,足见人丁兴旺。

黄林坡:古地名,在今中馆驿镇林家寨村饶家墙,明初属孝感乡十里八甲九牌。居民以饶姓为主。

青石桥: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熊家岗村张家河坎。因此地河网密布,张姓先祖为了方便,自发进山采石,修建石桥。因石桥材质是青石,故名。又名青石张公桥。

飞鹅坝: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枫香畈村蔡家岗,是东蔡姓氏人的聚居地。因临河边,为挡洪水,明成化年间麻城县令陈兴组织“民壮二百五十名”修建。相传大坝上常年栖息着一群飞鹅,故名。

马家高坡: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官塘村,村有高地,上有马家祠堂,故名。

楠竹井:古地名,在今中馆驿镇李家河刘家酒铺塆,塆前屋后多楠竹,竹林有井,故名。

黄沙火麻地: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举水河边袁家畈,黄姓居多。“黄沙”实为“黄纱”。朱元璋在此地做吴王时,童谣:“黄纱衣,斑斓耳,火麻地,出天子”,故名。

上柳河村、下柳河村:元代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雨阴河村,其村有上下二个高家洼。皆临河,两岸柳树成荫,故分上下之名。

船夫区: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老缫丝厂高岸河一带,古无其名。它从“冯氏义渡”演变而来。《麻城县志稿》补“惠政义举”卷二:“闵公福一初任麻邑县丞,与冯元善友善。元善捐千金,创修义渡船区,行人赖之。每逢夏雨,水涨鲸奔,船桥流失,功渐就湮。其子复置船田,亦金助之。增设义桨、义灯,邑人皆称为义举。”因捐金助力之人是二始祖复兴公,闵县丞的家又在闵集,此义渡南北通衢,故授名“复兴义渡”。麻城自古无“船夫区”,因先祖元善字长夫,后人追考其功,以名命区为“长夫区”,久之曰“船夫区”,故名。

杨子大丘:古地名。在今中馆驿镇陈家大湾村杨家冲,因地势起伏如丘,故名。

高石楼门:古地名,明初里名,在今中馆驿镇陈家寨村,陈姓居多。

上三村: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雨阴河村。相对应有下三村,故名。此地刘、吴、徐、周、李姓居多。明初属孝感乡,有移民的传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