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万氏起源  >> 靖远万氏来源之考究
26日

靖远万氏来源之考究

编辑:孝感万氏 时间:2025年02月26日 围观者: 132 人

             靖远万氏来源之考究

                                                            万生智

       古语云:惟木有本,根深叶自茂;惟水有源,源远流自长。我们靖远万氏先祖万世勋自明万历年间来靖远引黄开渠扎根靖远,至今已有410年的时间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追根溯源,探寻我们的先祖来自何处?家族的前辈曾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一直没有较为准确的定论。随着全国万氏家族的不断融合、交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找寻相关资料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对考证探究靖远万氏的来源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本文以现有的靖远、中卫、庆阳环县、陕西三水等地的万氏族谱及相关历史资料为依托,旁征博引,探究靖远万氏之来源,对史实存疑的地方会进行说明,也希望万氏家人和各界朋友能共同分析探讨并提供相关史实资料。

一、世勋祖何时从何地来到靖远

       靖远万氏家谱记载,世勋祖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由靖虏卫监收厅通判吕恒从宁夏中卫选调善识水性者来靖虏卫(现靖远一带)。

       世勋祖来靖远的原因及时间与《靖远县志》《监督吕公开田碑记》(明代贡士王之升撰写)等记载基本一致。也有个别资料说世勋祖是1612年吕恒上任这一年即选调来靖远,虽在具体时间记录上有个别差异,但这不影响世勋祖从宁夏中卫来靖远的事实。靖远三滩现存两个碑,亦可充分说明,具体如下:

       第一块:此碑在三滩朝阳寺,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碑文记载如下:

       大明万历年间,靖虏卫兵粮道秦老爷、监收厅吕老爷踏勘河北,三滩荒芜、水地荆棘密茂,道厅老爷面喻靖民开垦务种,将靖地军民人等答曰:不知开垦水地。禀报行文急调中卫人民王得时、张尚贤、虎德、汪可敖、张希荣、万世勋。看各滩水地田土,协力经营,先开三角城,次开糜子滩、古城儿、蒋家滩、五方寺,共开水地前后三百五十余顷,每年广盈仓纳粮一千四百余,以裕国课夫。复观西山旧迹前古圣境二事作首功,德化主始创宝殿楼台朝阳佛寺,道厅老爷悯念之心,照得开荒有功,成效裕固,其劳共焉,立碑述为重于后世。

       重修功德主共计80余人,万氏先祖共计16人在列,具体为:万世贤、万钟、万仲美、万喜、万一纬、万一器、万一经、万一纶、万仲魁、万端、万镜、万一绥、万一绦、万一绪、万一缙、万仲翰。还有60余人主要为王姓、张姓、虎姓、汪姓、吕姓。

      (说明:此碑由于年代久远,潮湿分化严重,碑文底部部分文字不清,碑文不特别完整)

       第二块:此碑位于三滩小兵道枣树沟(现世勋祖墓地),立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碑文如下:

       从来国有史,家有谱,所以誌前代之宗派源流,以昭示来兹,由来久矣。本邑先贤万老太公素称望族,而溯厥伊始籍贯南京,奋志戎行,先祖曾有功于明,朝廷诏封宗子世袭指挥职历七世,移驻宁夏府中卫县,遂失其职,而子孙绳绳,业农读习。万历年间,上司道台吕老爷踏验地方,见三滩荒芜,无人开垦,因提调中卫县善识水田者七人,内有太公(讳)世勋素识水性、惯通渠道,来至靖邑开三滩充田地也,太公世勋所以至此之由也。

       太公原配孺人李氏生子(讳)喜,继配孺人黄氏生子八,(讳)钟、(讳)端、(讳)鑑、(讳)镜,其余四子出外无可考稽。及太公仙逝之后卜茔葬于羊圈沟口大川吉地。其长子(讳)喜原配孺人赵氏生子四,长子(讳)一清、次子(讳)一器、三子(讳)一澄、四子(讳)一湖,因为贸易迁居一条城东滩务农为业。遂日渐盈裕,卜地坪厥后,太母黄氏与五人主分家业,常念长子,(讳)喜虽亡,长子之子之孙已落居条城,必欲有一人受分,其心始安,呼唤不已。一清一器兄弟四人惟尊母命,和同一器来至三角城受先人之业供。太母之养没后,与原配孺人李氏同禄共飨奉祀,后世亦相继于此,余皆不暇殚述,恐其世远年湮,莫辩由来,惟此勒石以誌。

      上述两碑记载与靖远县志记载基本一致,这两碑文也是我们考证靖远万氏来源的重要依据。

       第三,这里再普及一个历史知识,明朝靖虏卫、宁夏中卫等十卫均属于陕西都指挥使司辖,所以各卫之间相互选调符合常理。

       第四,吕恒(生卒不详)原籍山东,明万历中迁居靖虏卫(今靖远县),明万历年间同知。万历40年(1612年),监收靖虏卫粮饷。靖虏卫地广民贫,恒深为忧虑,遂亲至黄河两岸实地勘察地形,见三角城一带土地连片,平旷可垦,且留有汉唐屯田古迹,引水有渠,灌田有畦,土地肥沃。恒奏请督抚允准开垦。万历42年,亲自规划,率领军民开垦三角城、蛇湾、寺湾、古城等地沿河80里水地265倾,旱地2413倾,年产粮4000石有余。

二、世勋祖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家谱记载,世勋父国邦,有一弟世贤,原籍宁朔,康熙中叶(1670年)左右,世贤与世勋祖次子万钟回宁朔。

       说明:这里我对家谱记载宁朔的地名略感困惑,宁朔是雍正二年才设立,宁朔包括今银川市、永宁县、青铜峡市、贺兰县部分地区,与中卫是处于不同的地区。那么世贤祖到底是回中卫还是宁朔?没有准确的记载,按常理也是回到起初来的地方中卫。可能是后人记载时没有分清中卫(西屯卫)、中屯卫、宁朔县等地的原因。

三、中卫万氏又是来自于哪里

       宁夏万氏主要分布在今中卫、中宁两县。中宁县万学诚宗亲经过多年的走访调查考证,在中卫、中宁万氏的探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得出结论如下:

      (一)据说万化隆育有八子,分别于中宁新堡南湾建“保田庄”,恩和万家沙滩建“万家老庄”,东华刘庙建“三庄”;中卫建“万家营子”“万家庄子”“万家高路子”等万姓大寨子,分别定居,繁衍生息,所以中卫、中宁两县的万姓系同宗同族。

       说明:因为中卫万氏族谱遗失,上述仅为传说,无文字可考。

     (二)从历史上看,中宁万姓一直聚居繁衍于七星渠两侧,万家沙滩、万家隆号、恩和街、保田庄、刘庙三庄,均属于引黄灌溉最早受益区。

       据中宁县水利志记载:七星渠历史悠久,明初自渠口至渠尾长二十二里,支水灌田二百二十三顷,灌新堡、恩和、鸣沙地区。

       该史料又为我世勋、世贤祖“素识水性、惯通渠道”(水利建设)提供了依据,增加了可信度。

     (三)万氏先祖定居中宁地区的时间应该在明朝立国的前、中期,“中宁万姓是崇祯四太子之后”的说法确无可信之处。经一再走访查证,鸣沙看塔人由朱姓改万姓之说也无真凭实据,不可妄信,避难之说,另有因缘。

       说明:中卫万氏有“姓朱不姓万”的传说,经万学诚家人考证,该说法不可信,由于引证史料较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四)引用甘肃靖远三滩小兵道世勋祖墓志铭:“本邑先贤万老太公素称望族,而溯厥伊始籍贯南京,奋志戎行,先祖曾有功于明,朝廷诏封宗子世袭指挥职,七世移驻宁夏府中卫县,遂失其职,而子孙绳绳,业农读习。”

      (五)依据环县老谱记载:“及明初,始祖万洪克昌厥后,复迁环邑洪镇东川万家沟口及万家原等处,余如分裂寰区爱有中卫四百户(今中宁恩和),并陕西三水县(今旬邑县),均系同宗同族,此系我祖支派繁衍之所来由也”。

       据上,万学诚宗亲得出结论,宁夏中卫万氏与靖远、庆阳环县万氏同为一脉,并在宁夏万氏宗谱中记载:迨至元时,群寇蜂起,余祖一部,籍江南芜湖,避兵锋而迁山右,辗转入陕,落籍三水,一脉三门,子十三支,长门守业,二门入川,三门迁宁。

       说明:宁夏万氏宗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遗失,祠堂及祖先灵主牌被毁。宁夏万氏与环县万氏同宗同族的证据也有部分宗族长辈的回忆:

       一是万学诚祖父万光林回忆,他民国年间在国民党部队当兵驻环县,与环县宗亲叙旧,辈份都很清楚;

       二是环县耿湾镇万家湾万振和证实,民国初年其曾祖万德成、祖父万学堂、堂兄万振明三人到四百户“万家隆号”七天抄回家谱,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环县万姓之谱(1924-1933),谱中明确记载,环县与中卫四百户为同一始祖万洪。

四、庆阳环县万氏来源

       庆阳环县万氏主要生活在耿湾、洪德、马连滩、合乡等地,立万洪为祖。万洪墓志(部分):“万姓肇于周文王之子封毕公名万者,后世以其名为姓。故早期万姓当发源于晋、陕之交;汉代以前,万姓有入迁山东者,孟子门人万章即其后;两汉时期,陕西扶风一带万姓枝繁叶茂,遂有郡望--扶风郡;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四起,万姓有避居南方者,从此奠定了后世万姓盛于南方的基础。我鼻祖原籍江南太平府芜湖县,元朝末年,江南兵祸天灾频繁,遂迁居山西。明朝初年,有先祖公讳洪者,漂泊至陇东,遂落业于耿河下湾,于是始有万家湾之称。”

       此碑立于2008年,从碑文不难看出,万洪祖原籍江南太平府芜湖县,后迁徙到山西,明朝初年到环县。这与环县1933年编修的家谱谱序说法有些许不同,环县1933年谱序记载:“迨之元时,群寇蜂集,余祖由江南太平府芜湖县迁居山右(山西)。及明初始祖万洪,克昌厥后,复迁环邑洪镇东川万家沟口及万家塬等处,馀如分裂寰区,爰有中卫四百户并陕西三水县,均系同姓同族,此亦我祖支派繁衍所由来也。迄今万家湾现有始祖之坟,久为合族拜扫之墓也”。

       据庆阳《万氏宗薄》后记万振亚研究:“传说,我们的始迁祖万洪是明朝初年朝廷强迫移民来的。耿湾万家湾村徐家湾徐姓人的始迁祖跟万洪一块来的,他俩是姑表兄弟,来时,徐姓人的始迁祖带有一部神,是关老爷;万洪带有两部神是三霄娘娘、龙王和家堂佛祖。这三部神的庙现在还在徐家湾和万家湾。至今,徐家湾、万家湾的人还说是山西大槐树底下的人。也就是说,我们的先祖是从山西大槐树底下移民来的。

      《庆阳地区志人口志》载:洪武十六年,迁徙山西民户置庆阳、环县等地屯田,免税三年。当地人无不以‘山西大槐树底下人’为根基”。这里说的当地人,应指庆阳人、环县人。将以上传说与《庆阳地区志·人口志》中的这段话对照,可知:

        一、万洪先祖来环县的准确时间是洪武十六年(1383年);

        二、万洪先祖是朝廷强迫迁徙,直接从山西大槐树下来到环县,既不是“漂泊至陇东”,也不是由山西到陕西三水落户不超过二十年,又迁往甘肃环县。

       也就是说,环县万氏之祖万洪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与陕西三水有关系;二是与陕西三水没有关系。到底有没有关系,哪个说法更可信,我们就不得不研究一下陕西三水万氏。

五、陕西三水万氏与靖远万氏的关系

       陕西三水县,北魏时设置,今为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旬邑万氏主要居住在底庙镇东牛家坡村、龙子头村,编有《旬邑龙子头万氏家谱》,该家谱就三水万氏来历记载如下:

     (一)据《陕西三水万氏明代官员录》称:“我陕西三水万氏分三门一十三支,系扶风郡晋毕万之后,元代由江南(安徽)太平路芜湖县迁居山右(即山西),明洪武年奉旨自平阳府洪洞县入陕、甘、宁。长门二门守业,二门一部因避‘瓜蔓抄’(是指明代初期,景清刺王杀驾失败,而我族因有两碑为景清所题,故在被诛的九族之列)。景清被诛,我陕西三水万氏有一支流亡至四川,入川后未归,三门远迁宁夏”。

     (二)陕西三水县万氏有碑文记载:“三水万氏始于三兄弟繁衍后称三门十三支”。其中二门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所修家谱称:长门居于塬上,二门居于万家川,三门迁于宁夏,千户还有零。

     (三)各种资料显示,我祖明代奉旨迁入陕西三水县是不争的事实。当时落脚地就是底庙镇东牛家坡村。东牛一支属于长门,万家川一支属于二门,三门远迁宁夏。族中原有描影一幅,家谱一册,记载先辈情况,1966年期间家谱焚毁,致使家族史料缺失,从此家族的根根筋筋无从考释。

       从上述靖远、中宁、环县、陕西三水等万氏家谱的记载和历史文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们的先祖来源于芜湖

       在前文中关于我们先祖的来源,记载有南京、江南太平府芜湖、安徽芜湖等等说法。这些记载均是正确的,因为记录的时代不同,对“芜湖”的称谓不同而已。以下是现芜湖市官方对“芜湖”地名的演变记载:

     时,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太平州为太平路,芜湖属江浙行中书省太平路;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年),改太平路为府,芜湖属太平府时,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建都金陵,芜湖属中书省太平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芜湖直属六部太平府;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京师为南京,芜湖属南直隶太平府。时,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定江南,改南京为江南省,芜湖属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顺治十八年(1661年),芜湖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从此安徽省正式成立,芜湖属安徽省太平府。”

       第二、靖远万氏来自于中卫万氏,是中卫万氏的一个分支。

       第三、中卫万氏与环县万氏同族同姓、同根同源。

       第四、中卫万氏、环县万氏均来自于陕西三水万氏。

       据陕西三水《旬邑龙子头万氏家谱》记载:

       据宁夏中宁及甘肃环县万氏后人考证,其先祖老坟均在陕西三水县底庙镇牛家堡,早期两地族中富人每年清明节带祭品回祖居之地上坟祭祖。族人中为尽孝,常发生抄写家谱或为争夺家谱争吵乃至手殴之事。

       据有关资料显示,甘肃环县万家湾万氏族从三水牛家堡迁出最早,其地也有祖坟。……据查,陕西三水万氏家族当时共分三门一十三支。甘肃环县为一支,宁夏中卫为一支,陕西三原为一支,杨陵疑似也有一支,其余各支仍在三水底庙老户。其中有东牛堡、西牛堡、万家川、龙子头、于家庄、郭村等六个万姓村。

       综上我认为:靖远万氏先祖为扶风堂万氏之后,后迁至安徽一带。元朝末年,江南军阀混战,先祖从安徽芜湖迁至山西生活,受明朝“大移民”政策的影响,从山西洪洞县集结,又迁往陕西三水,后因做官、徭役等原因迁居到环县、中卫、靖远等地。

六、靖远万氏与中卫、环县辈分关系

       从明朝开国(1368年)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时间了,万氏族谱历经风雨,或遗失,或销毁。如何考证辈分,成为靖远、中卫、环县万氏一直以来的心愿。

      (一)世勋祖墓碑记载:……先祖曾有功于明,朝廷诏封宗子世袭指挥职历七世,移驻宁夏府中卫县,遂失其职,而子孙绳绳,业农读习。

       这段碑文虽有“七世”这个数字,但没有说明先祖的姓名为何人。如果按照陕西三水的家谱记载,从长门万善之子万恩永乐二年(1403年)世袭“宁夏中护卫中所百户”到万国泰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世袭“宁夏中屯卫中所正千户”一职正好七代,分别是:万恩,万晟、万智兄弟,万复、万玉、万钟、万永庆、万国泰。而世勋祖的父亲叫万国邦,与万国泰极有可能是兄弟。

        据陕西三水家谱记载,万善于明洪武年随朱元璋十六子庆靖王朱旃就藩宁夏,在庆王亲领的宁夏中护卫任武职八代九人。万善为元末明初人,系陕西三水万氏第二代。

      说明:千户、百户均为明朝官员名称,千户相当于正五品,百户相当于正六品。

     (二)经中卫万廷芳、万学诚与环县万振亚等宗亲考证,环县谱中查到“连”字辈与中宁县“万家隆号”的“连”字辈时代相同、辈分一致,故以“连”字辈为依据,上下排辈分。

       再以陕西长门谱佐证,万善之后万国泰同甘肃靖远万国邦为同一代人。万国邦之子万世勋系中宁“万家隆号”人,于四百年前因兴修水利而被调到靖远,引黄灌溉靖远河滩地。万世勋系万洪十世孙,其后裔均未断代,与我中宁中卫均能连接起来。

     (三)又据环县1924年从中宁老谱中抄回后又续之谱中载:万洪之第十八代孙为万文巧,第二十代孙万德成、万连儒与中宁恩和万家隆号之万连举、万连江等为同辈,因其民国年间还都互有往来,辈份清楚。

     (四)据环县万振亚宗亲考证,若万洪为一代始祖,万善就为第二代。万善及其后裔在宁夏庆王的中护卫任武职八代九人,到九代万国泰与万世勋父万国邦,十代万世贞、万世乡与万世勋,两代人的字辈都是相同的。若按万洪为始祖计算,世勋祖就为第十代。

       因为靖远万氏一直联系未断,辈分清楚,这样靖远万氏与环县、中卫的辈分也就非常清楚明晰。靖远万氏立祖万世勋,世勋祖就为一世;若按万洪祖计算,世勋祖就为第十世。

       至此,靖远万氏与中卫、环县的辈分已经十分清楚了,这非常令人欣慰!靖远万氏宗亲以后若遇到中卫、环县的宗亲,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和宗亲论辈分了,只要在靖远万氏的辈分上加九代,就是环县、中卫以万洪为祖的辈分。以靖远水沟“生”字辈为例,因“生”字辈为世勋祖第十三世,若按万洪祖计算,“生”字辈就应为二十二世,依此类推。

       说明:环县、中卫宗亲在2013年编撰家谱时,可能因资料有限,在辈分考中,将世勋祖后裔多列了一个辈分,出现了计算错误,准确的详见本文后附录。

       以上就是我个人依据靖远、中卫、环县、旬邑的家谱及相关资料的考证,可能还存在一些不严谨、不准确之处,若有冒犯之处,请宗亲们海涵。最后我还有几个问题或者说不解之处,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家人们共同研究,如有更详细的史实资料或意见建议,可直接联系我。(邮箱:wanshengzhi@126.com,微信名:wanjiahuihua)

第一,关于万瑶

       靖远、中卫、环县、陕西三水都提到了万瑶,认为是我万氏先祖,从地域乃至当时万氏家族的地位上来看,我也比较赞同。但是还需要与朝廷工部侍郎的万瑶等方面综合起来进一步的考察论证。以下是万瑶的一些资料:

     (一)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六废帝郦戾王附录第三十四,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己未,封庆府真宁王秩荧庶女为陇西县主,配万瑶;梁庄王长女为新宁郡主,配陈宾;以女为宁远郡主,配张镒。命瑶等俱为宗人府仪宾,赐诰命、冠服、鞍马等物。

     (二)大明英宗睿皇帝录卷二百四十四废帝郦戾王附第六十二,景泰五年(1454年)八月,庚子,给真宁王秩荧女陇西县主并仪宾万瑶、西河王钟鑅女阜平县主并仪宾淮玉米如例。

       说明:“仪宾”全称应为宗人府仪宾,是明朝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夫婿的封号。《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郡主录八百石,余递减有差”。

       说明:陇西,也指陇右,明朝主要是指六盘水以西地区、黄河以东,现在的甘肃、宁夏一带。

       从此“万瑶”当时所处的位置来看,与我万氏有非常大的亲缘关系。

     (三)关于万瑶的记载,几个家谱也不尽相同。

       第一种:万瑶,安徽芜湖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为朝廷工部侍郎,时瓦剌进犯大同,英宗下诏亲征,瑶遂奉命从南京起程会同大同守将宋瑛,参赞军机,出征山西、陕西,至土木堡,明军溃败,英宗蒙尘(为蒙古人所虏),瑶遭贬,归居宁朔(宁夏右屯卫,今青铜峡市)。

       第二种:蒙夷瓦剌犯大同,明六代帝英宗下绍亲征。我先世祖工部待郎万瑶,由南京奉旨行成,随督帅宋瑛,仕郎参赞军机,出师山陕浦城之东隅,直至大同,将瓦剌击败北道,庚申七月驾至察哈尔土木城,瓦剌大将也先,倾国出兵,将明军包围,以致明军覆没,皇帝蒙尘,仕郎遭贬归农(史称土木之变),后用茶叶物资赠送,双方和谈息战,送帝回京。

        第三种:万瑶为万洪第六代孙,与万玉为同辈人,万玉于1515年(16岁时)世袭职位。万玉,淳化县人。万玉也是记录“万善等八代九人世袭”资料者。

        淳化县沿革:至元七年(1270年),三水并入淳化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巩昌路邠州辖。洪武二年(1369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淳化县改隶西安府邠州。成化十三年(1477年),淳化、三水分置,淳化仍属邠州。(淳化县沿革可说明陕西三水在明朝曾并入淳化县)

       从以上资料我们不难看出,好像有两个万瑶,一个是庆靖王朱旃之孙女婿,明太祖朱元璋之重孙女婿,1452年成为“仪宾”。另一个是工部侍郎,芜湖人,是由南京启程,参加了1449年9月的土木之战,失败后被贬。

       这两个万瑶是不是同一个人?与万玉兄弟的万瑶又是不是同一个人?参加土木之战的万瑶和我们家族又是什么关系?会不会是被贬后成为“仪宾”(朱家女婿)?因为手头资料非常有限,目前没有直接证据回答以上问题,虽然家谱有记录,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第二,关于万潮

       靖远家谱记载:有仕郎宗子万潮,字汝信,正德六年(1511年)进仕,履职江南,后调陕西布政使,时蒙夷叛乱延绥,潮奉旨带军,北征绝域,击敌大败,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平定蒙夷,归师宁朔等地。潮见大片土地荒芜,遂开通渠道,引黄河之水灌溉,依农养兵,守定边疆,有功于朝,官都御史。斗转星移,将士部分物故,公亦年老气衰,不久归天,葬于宁朔。

       中卫、环县家谱均无万潮的记载。相关史料对万潮记载如下:

       万潮(1488~1543),字汝信,号五溪,进贤(今属江西)人,明朝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延绥巡抚、右副都御史

       正德二年(1507)举人蔡清称赞其为奇才。正德六年(1511)进士,得到王阳明的赏识,授宁国推官。入为礼部仪制司主事

       正德十四年(1519),因在明武宗南巡之争中上疏谏阻明武宗南巡,而与舒芬夏良胜陈九川共称“江西四谏”,杨慎赋诗成为“西江四君子”。明世宗即位后,恢复官职,历任职方司郎中浙江提学佥事、浙江提学副使、浙江左参政。以提学时,曾忤其乡之权贵人,贬谪广西。擢按察使

       嘉靖十三年(1534),升任陕西右布政使

       嘉靖十五年(1536),转任广西左布政使。丁内艰服阙,补陕西左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

       嘉靖二十一年(1542),言官论边事,万潮亦以风土弗宜上疏。

       嘉靖二十二年(1543),行至宜君县,病卒。

       从万潮籍贯来看,与我先祖芜湖还有一定的差别,进贤县隶属江西省南昌市,与芜湖相距五百多公里。再一个“布政使”属于文官,主管经济、政务、教育等,和作战应该没有什么关系。按照“孤证不立”的原则,就目前资料来看,明朝万潮与我家族没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关于万世德

       靖远家谱记载:佥都御史万世德,经略朝鲜,与世勋祖系族兄弟也。

       环县家谱记载有万世贞、万世乡与世勋祖同辈,但没有记录万世德一名。从网上查找资料,确有万世德,也曾经略朝鲜,资料如下:

       万世德(1547-1603),明朝中期将领,字伯修,号邱泽,晚年更号震泽,山西偏关县人,始祖万杰。随明朝开国将领中山王徐达在大同征战,以壮勇驰名。其父万岩,自幼酷爱读书,选贡为枣强垂。

       从上述资料来看,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万世德与世勋祖是族兄弟关系。

第四,关于中卫和环县万氏

       陕西三水家谱在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记载:三水万氏始于三兄弟繁衍后称三门十三支,长门居于塬上,二门居于万家川,三门迁于宁夏,千户还有零。

       环县家谱考证:宁夏中卫、环县之始祖万洪应为陕西三水万氏三门中的第三门,因为三水三兄弟的名字中都有“三点水”。

       这里我就有几个疑惑:

       一是如果万洪为陕西三水万氏的第三门,那么清嘉庆二十四年三水修订家谱时为什么说“三门迁于宁夏,千户还有零”,而不是迁于环县?

       二是中卫万氏和环县万氏是谁在先,谁在后?意思是从三水迁出后先到中卫还是先到环县?还是同时从三水迁出,分住在中卫、环县?还是中卫一支迁到环县?还是环县一支迁到了中卫?

       从中卫、环县家谱记录上看,明清时两地都有家谱,辈分清晰,后环县家谱遗失,民国时曾到中卫抄了七天家谱。但是由于我手头资料非常有限,暂时还无法梳理清晰。我相信随着靖远、中卫、环县、三水(旬邑县)的交流越来越深,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第五,关于靖远、中卫、环县方言以及生活习惯类似的看法

       我有幸去过中卫、庆阳等地,也与当地人进行过交流,这两地的方言与靖远方言极其相似,尤其是很多土语、口头语以及对生活物品的称谓都非常一致。还有在饮食方面,很多食物的做法、吃法也是非常一致。反观我们与相邻且相距很近的会宁、皋兰等地在方言、饮食习惯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我也在想,我们与相距300公里的庆阳在语言、饮食、生活习惯极其相似,却与相邻几十公里的会宁、皋兰的语言、生活习惯方面存在差距,不能不说我们与中卫、庆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我个人感受,也请家人们共同探讨。

       近年来,在陕西旬邑(三水)、庆阳环县、宁夏中卫、甘肃靖远万氏家人的不断努力下,我们的交流融合越来越多,信息方面互通有无,为证明我们四地家人同出一脉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虽然还存在一些困惑和疑虑,但这不影响我们四地人同宗同族、同一血脉的事实。希望今后我们四地万氏宗亲能更多的交流、融合,让我们的家族越来越兴旺发达。

                                                                         世勋祖十三世孙万生智愚作

                           

 

附录:

       1.万善等“八代九人世袭”影印资料

       2.靖远与中卫、环县辈分考表

       3.靖远世勋祖二世九房迁徙分布资料

       4.扶风望族----万氏

       5.明朝大移民政策资料

附录1:万善“八代九人世袭”影印资料

附录2:靖远与中卫、环县辈分考表

       说明:靖远万氏辈分选取较为典型的靖远水沟端祖一脉,中卫、中宁、环县各选一脉。

       计算方法:靖远万氏的辈分加上九代,就是环县、中卫以万洪祖为一世的辈分。

附录3:靖远世勋祖二世九房迁徙分布资料

       靖远万世勋共育有九子,现主要聚集地如下:

       长房万喜,生四子:一清、一器、一澄、一湖。主要分布在靖远三滩、朝阳、吴湾,榆中青城一带;

       二房万鍾,回原籍宁朔,后裔待考;

       三房万端,生四子:一经、一纶、一时、一亮。主要分布在靖远发裕堡,景泰五佛,兴隆,北滩砚台山、东宁,永新水沟、高马湾,东升,五合等地;

       四房万鑑,生四子:一缙、一综、一柱、一良。主要分布在平川黄湾、万庙,靖远五合、白塔,中滩、粮窖,中卫任寨柯等地;

       五房万洪,据传贸易至河西地区,散居在高台县新华乡等地;

       六房万顺,生一子(名字待考),主要分布在靖远糜滩下滩、黄大路等地;

       七房万利,生一子:一明。主要分布在三滩,平川黄桥、双铺等地;

       八房万吉,生三子,自载、自治、自修。主要分布在靖远糜滩下滩、万湾、万堡、黄大路、永新、高湾、文崖等地。

       九房万镜,生五子,(长子失名待考)、一绪、一宁、一亨、一贞。主要分布在景泰冬青沟、五佛、一条山,靖远北滩、靖安、东升,平川小水,中卫香山等地。

       2010年靖远万氏编修家谱时统计,万氏人丁6400余人。

附录4:扶风望族----万氏

(扶风县人民政府网站2022-05-23发布)

       先秦时,陕西已经成为万姓的分布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防止六国贵族复辟,秦王朝强迁魏、齐、楚、韩、燕、赵六国贵族入秦,以便于控制。作为魏国贵族,源自毕万的一支万氏也在迁徙之列,由是关中万氏族群进一步壮大。两汉时期,人丁兴旺的万氏成为扶风大姓,由此形成著名郡望:扶风郡。

       在扶风万氏的发展中,万修是一位重要人物。万修,生年不详,王莽统治末期,他参加义军反抗新朝暴政,后归顺光武帝刘秀,在平定河北时立有战功,拜为右将军,封槐里侯,是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因万修是万氏第一位封侯之人,因此,扶风郡万氏家族以此为荣,奉其为万氏始祖。“功高槐里”“安邦戡乱,振云台武功”也成为万氏祠堂楹联常用的词句。

       万修之后,其家族历代封侯,显赫一时。万修在攻打南阳时病逝于军中,其子万普承袭侯爵,改封为上党泫氏侯;万普死后,其子万亲承袭封爵,被改封为冀州扶柳侯。汉安帝永初七年(公元113年)邓太后诏封功臣之后,万修的曾孙万丰,受封为曲平亭侯;万丰死,其子万炽承嗣。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汉桓帝诏封功臣之后,万修的玄孙万恭,受封为门德亭侯。

       由于万修一门的显赫,整个扶风万氏在东汉时期,一直繁衍兴盛。三国至南北朝时期,随着游牧民族的入侵,北方动乱不断,大批北方人南迁,扶风万氏也踏上了迁徙之路。

       西晋末年,万修的一支后裔因不肯臣服于匈奴族的统治,在族长万鹏举的率领下举族南迁,定居于宛陵泾县(今安徽泾县)桃花潭西岸,人称万村。为了团结族人,不忘祖居地,万氏族人在此创建了“扶风会馆”。

       唐朝的时候,万村出了两位有名的人物,一是万晏,他是万鹏举的五世孙,因其五世同居,贞观年间被旌为“义门”。

       另一位是与大诗人李白有关的万巨。万巨是万晏的第五代孙,他博学多才,不愿做官,纵情诗酒,到处游历,结交了许多知名人士。天宝年间,李白来泾县游览时写的《早过漆林渡寄万巨》诗中说:“因思万夫子,解渴同琼树。何日靓清光,相欢联佳句。”此“万夫子”指的就是万巨。

       唐宋以后,扶风万氏分枝散叶迁居各地,“扶风”成为万氏常用的堂号,天下也有了“万氏望出扶风”的说法。

       知识点:本文中所提安徽泾县距离安徽芜湖距离约80公里。

附录5:明朝大移民政策资料

       明初大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古槐移民等,指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

       甚至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采用诱骗形式。官方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女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

       明朝政府为了使移民能顺利进行,曾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棉衣、川资(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到那里土地可以“自便置屯耕种”,还免其赋税三年。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河北142个县市、北京、天津,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河南123个县市。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有关大移民争议:

      1、移民是否真实存在

       关于大槐树研究中多把民间大量的传说故事等口碑资料视为史实而作为立论的依据。但是如果仔细查看明朝遗留下来的官方文献,如《明实录》《明经世文编》等,并没有特别提到山西洪洞县的移民问题,更不用说大槐树了。当前学者多把正史中关于山西移民的记载想当然地视为洪洞移民。同时,在洪洞本地的县志中也没有确凿的记载可供分析。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认为,无论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式,因此在历史记忆的意义上,传说与正史文献传达的历史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2、是否出现被迫移民

       有传说认为,人们不愿离开故土,明政府便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消息赶来后,却发现被骗了,只能被迫移民。

       大槐树景区文化顾问樊德昌认为,这只是个传说,并没有根据。大槐树移民前后持续了近50年,明政府不可能总骗老百姓,而是提出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减免税赋,发放银两、种子、耕牛等。

        3、“解手”一词是否出自大槐树移民

       有人认为,为避免移民逃跑,官府下令将所有人从背后捆手,用长绳联结在一起。在押解途中,要上厕所就得让解开手。后来,“解手”也就成了如厕的代名词。

      大槐树景区文化顾问樊德昌认为这是后人的一种编排、演绎,没有可靠依据。

       4、移民后裔脚小趾指甲是否复形

       据说,官兵在移民的脚小趾指甲上,用刀子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至今,移民后裔的小脚趾指甲都是复形的。

       大槐树景区文化顾问樊德昌认为,从遗传学角度来讲这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会有这种传说,是人们想通过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辨认老乡。

                           

作者:万生智,男,靖远人,中共党员,白银银光公司工作,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