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万氏起源  >> 江苏淮安万氏受姓始祖芮伯万(之一)
16日

江苏淮安万氏受姓始祖芮伯万(之一)

编辑:孝感万氏 时间:2021年05月16日 围观者: 1,726 人

        江苏淮安万氏受姓始祖芮伯万(之一)
                                                  迁淮21世孙 万福凯
目录:
一、万氏始源
(一)、黄帝尊为华夏人文始祖
(二)、周武王始封姬姓芮国,其国君称“芮伯”
(三)、芮伯万为春秋时芮国国君,后裔以其字为万姓
二、芮伯万和芮国考
(一)、殷商芮国地望考辨
(二)、西周时期芮国地望考辨
(三)、 春秋芮国地望考辨
(四)、芮国迁徙的过程
(五)、春秋早期的芮伯万和芮国
三、芮伯万和两周墓地考
(一)、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地
(二)、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

       提要:芮伯万是万氏受姓始祖之一,是春秋早期芮国国君,他可能是在韩城被逐,并迎于韩城,又纳于韩城,最后葬于韩城。芮国有殷商姜姓芮国和周朝姬姓芮国,殷商姜姓芮国地望在陕西大荔朝邑南,周朝姬姓芮国先后在陕西大荔朝邑南,大荔王城附近,陕西韩城梁带村和澄城刘家洼村。

       芮(ruì瑞音)伯万(生卒不详),姬姓,字万,春秋早期芮国的国君,是中华万氏主要的受姓始祖之一,也是江苏淮安万氏的受姓始祖。

       一、万氏始源 
     (一)、黄帝尊为华夏人文始祖。
     《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黄帝之前无姓氏,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自华夏黄帝始,定十二姓赐给十四个儿子:十二姓是: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姑、儇、依。其中姬、已各二人,其余十一人皆随父姓,以二十五子为二十五宗。继之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皆黄帝之后。
       夏朝(约公元前 2070年 至 1600年),尧把王位禅让给了舜,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又传给了启,启建立了夏王朝。夏朝时,有周人的祖先在陕西西部一带活动,这是黄帝嫡裔周族部落,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对农业有贡献,夏朝封为“后稷”(农官)。
       商朝(殷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迁徙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古公亶父与中原王朝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此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古公亶父,有三子,偏爱小儿季历。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与季历,自身逃亡荆蛮,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后为吴国。季历之时,商、周关系开始密切,《后汉书·西羌传》载:古公亶父传位季历,季历不仅与商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 ,成为商王朝在西方最为重要的一位方伯,季历在甲骨文中有时又称公季。商王文丁为扼制周族势力发展,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胁,杀了不再那么听话的季历,季历子姬昌继位。
      (二)、周武王始封姬姓芮国,其国君称“芮伯”。
       周文王姬昌 (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是季历之子,世袭为西伯昌,周朝奠基者,在位50年,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前1056年,周文王崩,谥为文王,葬于毕原,享寿九十七岁。姬昌的家族关系:父亲周王季,也称季历,母亲太任,妻子太姒,儿子(其中有):周武王(姬发),即周武王,姬昌嫡次子;周公旦(姬旦),即周文公,姬昌嫡四子;毕公高(姬高),姬昌十五子。《史记•周本记第四》记载:公季去世,儿子昌即周西伯(周文王)即位,文王去世,姬昌嫡次子,太子发(周武王)即位,定都镐京。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身被珠宝玉器自焚。公元前1046年2月底,商亡周立,因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
       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建周,为巩固政权,当时推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形成“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的分封制度。周朝大封姬姓诸侯国,将原跨黄河而治的殷商芮国分别封给姬姓芮国和魏国,也就是黄河西面(今陕西大荔朝邑南)的原姜姓芮国封给姬姓芮国(南芮国)和黄河东面(今山西芮城)原姜姓芮国故地封给姬姓魏国。芮国为周畿内之国,芮国国君称“芮伯”,为周大夫,是伯爵。周朝芮国的首封君已不可考,但芮国的历代国君在周王室长期扮演重要角色,地位显赫,是周室姬姓嫡亲。武王克商后三年(约前1043年)周武王崩,子诵即位,为周成王,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在位22年(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由周公旦摄政7年,毕公高为大臣。成王殁,毕公高与召公奭受命辅佐康王,毕公高和召公奭以周成王临终的遗命写成《顾命》,反复告诫周康王,先王能够成就王业,来之不易,重要的是在节俭,克制贪欲,以专志诚信来治理天下,国家才能长久。后来,毕公高又为周康王作下《毕命》。引导周朝的屏藩及子民们,应如何效忠王室,拱卫周天子的统治。总之,在毕公高和召公奭的辅佐下,周成王到周康王在位的这段时间,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四十多年内没有使用过刑罚,创造了“成康之治”。《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通志•氏族略》记载,大约公元前1040年前后,周成王姬诵,正式敕封姬姓王族于古芮国之地(今陕西大荔朝邑南)并建立芮国,国君称“芮伯”,为伯爵(公侯伯子男五爵)。芮伯在周成王姬诵执政之时担任大司徒,位列六卿,其后裔嫡支子孙世袭周王朝的卿士。
      《周书旅巢命》:“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意思是武王时,南方的巢伯来周室朝贡,芮伯奉命作赞美诗。这通常需要地位显赫德高望重的人担此重任。《旅巢命》是古代一种咏赞讴歌的形式,类似《诗经》的“颂”。
      《文献通考》(马端临)《卷二百六十一·封建考二》中载:“武王时,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也是说南方的巢伯来向周王朝贡,芮国的君主受命作咏赞的作品。
      《文献通考》:“成王时,芮伯为司徒,与太保、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同受顾命立康王。”即成王临终前向最重要的王朝肱股之臣托以顾命大事。
      《尚书·顾命》:“成王将崩……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这是说成王将死,召见诸臣,芮伯是成王临终时钦定的顾命大臣,与其他周室元老一起辅佐周康王,姬姓芮国的君主被第二个提到,其地位在当时甚至高于毕公、卫侯等重臣。
      《尚书·周书•康王之诰》:“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这是康王时的芮伯。此时的芮伯已经又据可知顾命六臣分为两组东西分治。其中太保奭、 芮伯、彤伯为第一组,主管西方;毕公、卫侯、毛公为第二组,主管东方。芮伯是第一组第二位,仅次于地位尊贵的太保奭。
      《逸周书·卷十》:“穆王思保位惟难,恐贻世羞,欲自警悟……芮伯稽古,作《训纳》。” 这是穆王时的芮伯。
      《诗经•大雅•桑柔》序中有“芮伯刺厉王”,周厉王姬胡时期(公元前877-前841年),芮伯姬良夫曾撰写了著名的《桑柔》(《诗经•大雅•桑柔》)一诗留传于世。《正义》谓芮良夫即“芮伯也”。考古出土的《清华简》也有姬良夫的记载。《逸周书 芮良夫解》曰:“芮伯若曰:‘小臣良夫,稽道谋告,天子惟民父母。。。商纣不道,夏桀之虐肆无有家。。。”可见芮良夫谓周朝贤臣。
       明刘伯温《郁离子·献马》:“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
       从以上史籍可以看出,从周武王到厉王几乎整个西周时代,芮国国君芮伯是周朝王臣,芮国可视为其采邑。芮伯一直活跃于周中央王朝政坛之上,并对王政表达赞扬、警训或批评,还受王命征伐。
     (三)、芮伯万为春秋时芮国国君,后裔以其字为万姓。
       芮国国君芮伯传至春秋早期为芮伯万,芮伯万世袭周王朝司徒(相当于户部尚书)。周朝芮国是在周襄王姬郑十二年(公元前640年),为秦穆公嬴任好所吞灭,前后存在400年左右。其王族后裔子孙有以先祖的字为姓氏者,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万氏正宗。
       芮伯万是万氏主要受姓始祖之一,是万氏公认的文化先祖。也是江苏淮安万氏的受姓始祖。江苏省淮安市《万氏宗谱》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首修万英序记载:“英始祖芮伯公,以王父字姓万氏”。淮安万氏的始迁祖万文德,躲避元朝末年之乱世,遭遇兵匪,与诸兄失散,独自一人,流离数载,最后流落到了淮安府。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万文德结婚成家于淮安清河的吴城乡,即今淮安市淮阴区吴城镇。
       芮伯万在史书上首次有明确记载的是左丘明的《左传•桓公·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

韩城澄城大荔芮城平陆

韩城澄城遗址

西周分封诸侯图

芮国附近图
      二、芮伯万和芮国考

       芮国是从商代晚期便已见诸于史籍并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早期的一个小诸侯国。殷商芮国,西周芮国和春秋芮国的芮国地望有多种说法。

     (一)、殷商芮国地望考辨 
       据《左传·昭公九年》记载:“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意思是夏朝时由于后稷对我们的功德,魏国、骀国、芮国、岐国、毕国,成为我们的西部领土。说明古芮国在夏商时就已经存在,而且方位也说得很清楚,在西部。北宋《广韵》记载:“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最早的芮国为姜姓,是商朝的方国。关于殷商芮国的地理位置有二种说法。

       第一种:殷商芮国陕西大荔说
     《诗•大雅•公刘》:“芮鞫(jū)之即”,郑玄笺:“芮之言内也。”即指水流向内凹处的土地。青铜器铭文如《芮叔宽父簋(guǐ)》、《芮公鼎》等文字中“芮”也作“内”。《后汉书•郡国志》:“芮,短也。”。从芮国以地理状态命名的初始含义上看,它最初的地域位置应位于陕东、晋西的河水短凹处平原,在渭河、洛河汇入黄河之处,即今陕西大荔朝邑南和山西芮城。这两个地方相近,为陕西、山西交界,也与当时东面的虞国相邻,虞国的位置在今山西夏县以南和平陆一带。
       殷商时期古芮(内)国是跨黄河而治,殷商芮国的都邑在陕西大荔朝邑南三十里,山西芮城则是是芮国的疆土,或是另一处芮国城邑。
       陕西洛河与渭河相交的北岸是古文献中所说的“南芮城” ,实际上也与山西晋南的芮城比较近, 只是一水之隔。 可能是本来处于“南芮城” 的芮国越过黄河向下发展,直至东芮城(山西芮城) 才与原在晋南的虞国发生了土地纠纷。  
     《秦本纪·正义》按:“(陕)州,芮城县界有芮国城 , 盖是殷末虞芮争田之芮国是也。”此说弭合了两国分居黄河两岸 , 相距较远的问题。清代雷学淇的《竹书纪年又证》 也认为“殷之芮在解,周之芮在同”,清代时芮城县在解州管辖之内,而虞国在山西平陆县,两地相邻。《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故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虞国也。故芮城在芮城县西二十里,古芮国也。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云: “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史记·集解》引《地理志》谓“虞在河东大阳县 , 芮在冯翊临晋县”。《史记·秦本纪》索隐云:“芮国冯翊临晋(大荔)。”陕州河北县即今山西平陆县,陕州芮城县即今山西芮城县,两县田地相毗邻,才有虞芮争田的事。
       殷商芮国最早见于《诗经· 大雅· 绵》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guì)厥生。”毛传曰:“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相与朝周。”两国既然有土地争端,则芮国与虞国土地毗邻,城邑接近。虞国之存有《左传》 晋献公假虞伐虢,以及考古发现的春秋虞侯政壶为证。《史记·周本纪》载,约在三千多年前,两个古国发生过“虞芮之讼”,起因是土地纠纷,双方互不相让,只好请周西伯姬昌裁决,结果是“虞芮让畔”。
      《史记·周本纪》(《史记》117页):“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祗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意思是说:周国国君(西伯)姬昌私下里行善积德,在诸侯中享有很高威望,有事都来找他断决公平。虞国和芮国为了争夺一块土地,互不相让,虞、芮两国君就议定相随到周国去,让周西伯姬昌给予断决。他们一进入周国,就被周人文明礼让的民风所震撼,只见“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民俗皆让长”。“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这两位国君不禁羞愧地说:“像我等所争,是周人耻之,我们有何面目上君子之堂,让周人给评理呢,是自取其辰啊”。于是,从周地回来后,都主动地要把所争的土地让给对方。结果双方都推让不受,这块土地便被闲置起来。后人称之为“闲田”或“闲原”。今芮、平两县交界处的西侯、洪池及岭底、陌南东部,还留有闲田、让畔城等古迹,以及“虞芮让畔”的典故。

      第二种:殷商芮国芮水流域说
      有学者根据文献中芮水的存在,推断殷商姜姓芮国在陕甘边界的芮水流域,芮水,即汭水,即今天陕甘交界的泾河支流黑河,在今汭河上游,发源于甘肃华亭县关山东麓,芮水当以芮族得名。而虞国在陕甘边界的虞山,两地相邻,因此有争田故事。另有芮水流域说的分支说,殷商姜姓芮国靠近周族的“汧陇”地区,即今甘肃陇县、陕西宝鸡一带。
     《地理志》汉汧县有“吴山在西。古虞 、吴通”,“ 芮水出西北,东入泾”等考证 , 有学者认为“ 是虞 、芮同在陇县,地相毗邻,地在岐山西北,古之虞 、芮当即在是”。《汉书· 地理志》右扶风郡下的“芮水 , 出西北 , 东入泾”之芮,地点在今甘肃华亭县 。当初虞芮两国携手朝周,由周文王仲裁两国争端,文王的都城在岐周,也就是陕西宝鸡,而虞、芮两国若在陕西陇县、甘肃华亭县一带,那么就很容易受到文王的控制。《尚书· 西伯戡黎》 疏引《尚书大传》 曰: “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邘,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有人以为如果芮在河洛,芮伯需横穿当时的整个秦疆数百公里,到岐周去,路途很远不太可能。其实虞、芮两家一入周境,就受到周人的文明礼让的民风感动,并没有不远千里去面见周文王,周文王也没有当面调解。虞、芮只是受到周的尚礼之风的影响罢了。殷商芮国在芮水流域的说法,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考古发现可以证明。
       以上二种说法,多数学者认可第一种说法,即殷商芮国陕西大荔说。笔者也认可第一种说法。

     (二)、西周时期芮国地望考辨
       周王朝建立后,芮国是畿内诸侯芮伯的采邑。西周芮国的地理位置,传世文献有相左之处,一说在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一说在山西省芮城县,一说芮国是在甘肃华亭县 。

      1、西周芮国在陕西大荔说比较可信
       陕西大荔之芮是最早且有明确史料记载的,较为可信。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曰“左冯翊临晋县有芮乡,……故芮国”,班固自注曰:“临晋,故大荔,秦获之,更名。有河水祠。芮乡,故芮国。莽曰临晋。”也就是说,汉代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所辖芮乡是西周芮国的所在,在今陕西大荔以东、朝邑以南,正当洛河入渭及渭水入黄河处,邻近魏。而魏之地望有《史记・魏世家》《正义》 云“在陕州芮城县北五里”。
      《左传》桓公三年杜预注:“芮国在冯翊临晋县(大荔)。”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将西周芮国定在朝邑镇之南,洛河渭河交汇之处。《秦本纪·正义》 引《括地志》云:“南芮乡,故城在同州朝邑镇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芮伯国。”同州本是大荔,大荔县治在朝邑镇以西,朝邑镇以南即大荔县治东南方向,正与唐代的南芮乡之说相符合。《路史•国名纪》引《六韬》佚文曰:“文王质虞芮之讼,暨师武伐纣,乃收虞师、芮师。”雷学淇认为武王收编虞芮之师之后,“更封芮于河外。”雷氏所说的河外指的是黄河以西的陕西大荔。
       西周姬姓芮国不是《诗经》“虞芮质厥成”之芮,文王之前的姜姓芮国早已存在。周之姬芮乃是封于前代姜姓芮国疆土之上的,此在周代有诸多例证,如《左传》桓三所言之魏国,《史记·魏世家》《正义》引郑玄《诗谱》云: “姬姓之国. 武王伐纣向封焉 ” 晋献公十六年灭之,以封战国七雄魏之先祖毕万。毕万也是万氏主要受姓始祖之一,另文论述。

       2、西周芮国在山西芮城说可以排除
       西周芮国在山西芮城说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河水四》。郦道元根据芮国史事,推测在大荔故芮之外,山西芮城也是一处芮国城邑。郦氏又据春秋时芮伯万被放逐后曾出逃至魏地(今山西芮城县),推测芮城县是芮伯万的旧有疆土,其文曰:“斯城亦或伯万之故画”。唐《元和郡县图志》曰:“古芮城,在县西二十里。古芮伯国也。”山西芮城说是出现较晚的一种观点,山西芮城尚未发现两周时期芮国的遗址,可以排除山西芮城为西周时期芮国都邑的可能性。

       3、西周芮国在甘肃华亭说并不可信
       西周芮国在甘肃华亭说是芮水流域说的分支。从考古发现的青铜器铭文反映的情况看,西周早中期,芮国与山西境内的霸国、倗国交往密切,而陇东各国则没有发现过与芮国相关的铜器。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显然西周的芮国应当距离山西绛县、山西翼城较近,甘肃与山西隔着一个陕西省,与山西各诸侯国有密切联系的西周芮国不可能在甘肃华亭,甘肃华亭说也可排除。既然西周中期芮国不在甘肃华亭,山西芮城说又是后出的推测。那么,陕西大荔就是西周芮国的地望了。
编者注:转帖自《中华萬氏文化研究理事群》江苏淮安万福凯所发贴文链接。